环球关注:如何做到“大病不出县”?人才和新技术缺一不可

八点健闻   2023-06-13 09:37:35

如何做到“大病不出县”?人才和新技术缺一不可

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导管室见到急诊心内科名誉主任王智勇的那天,脱下铅衣的他刚刚完成了一台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自1958年首次成功植入患者体内以来,心脏起搏器技术已经挽救无数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在中国,心脏起搏器的植入量逐年提升,年均植入总量已超过10万台。心脏起搏器经历了“固率型—按需型—生理型—自动型”的升级,胶囊大小、重量仅1.75克的无导线起搏器,是新一代起搏器,患者手术过程中无需全麻、术后也无切口及传统起搏器所需的囊袋,能够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关资料图)

△经导管植入式无导线起搏系统

在这家内蒙古具有重要学科地位的医院,王智勇所在的科室已经代表了当地心内科发展的领先水平。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无论是手术量还是手术难度,与技术领先的地区相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心内科仍有提升空间。

医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仰赖于新技术的发展。赤峰学院附属医院院长韩旭晨发现,在内蒙古,新技术通常落后于北京、上海10-20年。

这背后既有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原因,尤其还需考虑内蒙幅员辽阔、就医不便的地理特性,也有当地医院学科建设力度、人才培养决策等主观原因。

结果则是一个难以跳脱的循环:患者在本地无法得到好的医疗资源,继而远赴外省求医,承担更高的经济负担,而本地医院和医生没有足够的病源数量,也很难得到能力的提升,本地人才培养又出现了瓶颈。

在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下,要想弥合地域差异,着力发展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满足本地患者需求、让更多本地患者受益,打破上述循环的一个可能性就是——推动新技术下沉。

新技术落后北上10-20年

韩旭晨今年五十岁,对于医院院长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年纪。

作为一个从心内科成长起来的医者,走上院长的管理岗位后,韩旭晨最大的遗憾是,“没学过电生理,不能给患者做电生理手术”,并且可能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精进学习这些新技术了。

受访过程中,韩旭晨提及最多的是人才和新技术,这是作为医院管理者的他最关注的,同时也是韩院长所在的赤峰学院附属医院乃至整个内蒙古都关注的。

“心内科的新技术,在赤峰的引进和推广,大概落后于北京、上海这些发达城市10-20年。”韩旭晨告诉八点健闻,以心内介入手术为例,国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启动,而在他所在的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引入心内介入是2000年的事情。

近些年这一差距也未见得缩小。韩旭晨分析,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原因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整体投入不足、支付条件限制等。没条件的患者支付不起,有条件的患者会直接去北京就医。而主观上也有一些因素,以我们医院为例,学科牵头人的工作力度还需要再提高,同时因为建院时间短、人员储备不够,人才梯队建设也存在提升的空间。”

要想缩短和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引入新技术是一条捷径。一方面需要学术活动的观念推广,另一方面也需要医生的主动学习。包头医学院第一附院的心脏血管外科医生张磊是这一观点的拥趸。

目前,张磊所在的心脏血管外科,静脉曲张手术量已经占到了五成以上,而张磊也是当地第一位静脉曲张射频消融疗法的独立术者。这一疗法的特点是安全性高、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在此之前,对于静脉曲张的患者,大多采用的是激光疗法。早在医学院读书阶段,张磊就发现了课本上对于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在后续的医疗实践中,使用激光疗法,患者术后复发、神经损伤、腿麻等并发症频现,也增加了医患沟通的负担。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手术方案?通过对于书本和论文的学习,张磊了解到了射频消融这一最新的疗法。

实际上,国外的医疗科技公司早在2016年就将静脉曲张的射频消融疗法引入到了中国,张磊对此的学习和关注始于2020年,此后他在浙江邵逸夫医院进修了一年,2021年回到包头后,正式开始实施这一新疗法,成为了当地的第一位独立术者。

“射频消融疗法更规范,患者的创伤更小、痛苦更少、恢复更快,也更符合目前静脉曲张微创化的治疗理念。”张磊强调,患者一般住院1-2天,有些患者的手术仅需局麻,术后即可下地走路,基本不会出现激光疗法术后的神经损伤和腿麻情况。

人才培养困境

张磊曾到乡村卫生院为静脉曲张的村民义诊,他发现,村民们和乡村卫生院的医生对于静脉曲张不太重视,大多不会进行后续的治疗。而被问及包头的市民如果有心脏或血管相关问题都去哪里治疗时,心脏血管外科主任张磊的回答则非常实在——“大多数都去北京了”。

也就是说,患者的需求,要么是没有被发现,要么没有办法在本地得到满足。

让张磊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鄂尔多斯的患者曾特地到包头找他做射频消融手术。原因是这位患者了解到目前最好的治疗静脉曲张的手术方式之一是射频消融,而在鄂尔多斯目前还没有医生能独立开展此类手术,只能外请专家。在了解到包头医学院第一附院可以做这个手术后,特地到包头来求医。

这一现象的背后,则是医疗人才的培养难题。在张磊看来,根本还是医学人才不均衡,或者说是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建设机制不合理。

人才问题对于医院管理者韩旭晨而言,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赤峰人口超过400万,是内蒙古的第一人口大市,尽管如此,韩旭晨还是会用“名不见经传”来形容这座家乡城市。因为医院在省外宣讲招生时,通常会得到“不知道赤峰在哪里”的反馈。“来工作的大多是本地人,外地人是不会来的。我们心内科多年来一直想引进一个博士做科研,但是没有人来。”“不用说博士,就连招一个学过电生理的硕士都很不容易。”

去年,韩旭晨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推动成立了赤峰市医药卫生学会内科专科分会心内科委员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科委员会,这也是内蒙古第一个地级市层面的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

韩旭晨希望,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的成立,能够帮助赤峰地区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同时能够集中大家的力量,搭建工作平台,抱团学习。争取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规范的诊疗。“让当地的老百姓受益。”

大病不出县

内蒙古幅员辽阔,旗县医院与地区医院之间的距离普遍在300公里以上,对急性重症患者来说,转院造成的延误可能致命。一个家在内蒙古最西边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急性心梗病人如果想要转院,距离最近的地区医院将近700公里,没有飞机,开汽车根本来不及。

“未来的主战场,一定是在旗县。”王智勇判断道。他和他的团队想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宣教、推广新技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和新技术的下沉,帮助旗县医院提升医疗能力,让疾病在县域内就能得到高效、顺畅的解决。

这一判断建立在“大病不出县”政策出台之上。2015年,国家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县域医疗资源配置,鼓励支持县级医院开展大病治疗,这为缩短患者转诊距离,提高偏远地区医疗水平带来希望。此后,王智勇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从各旗县前来进修的医生越来越多,他们与周边多家医院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在常联系的医院中,内蒙古托克托县医院(简称“托县医院”)就是一个标杆案例。

2021年3月18日,两院正式开始合作,当年托县医院完成105台心内科手术;2022年,托县医院完成262台手术,其中70多台为急性心梗,患者无需转到大医院,减轻了不少负担。今年截至3月底,手术量已经超过了100台。

“托县(托克托县)是离呼和浩特最近的县,我们认为是病人最容易跑掉的地方(到呼和浩特求医),反而是做得最好的地方。” 王智勇说,“关键在于医院的工作开展得好不好。”相比之下,“一些离中心城区很远的地方,你以为病人跑不了,如果当地医院开展得不好,反而是病人跑出去最多的地方。比如内蒙古东部的患者会去黑龙江,通辽、兴安盟地区的患者会去长春、沈阳等地。”

如何让像托县医院一样的旗县医院获得发展?对王智勇来说,一是扶持基层,二是紧跟最新技术。

托县医院在建院初期,老院长便计划建导管室并购置血管机,并提前一年多送医生至王智勇所在的医院进行培训学习。如今,托县医院已完成第一例冷冻消融房颤+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既解决了患者房颤问题,又大大降低了卒中风险,这在内蒙古旗县级医院中尚属首例。在王智勇看来:“只要你有基本的血管机,医生受过正规的系统化培训,这些业务在县级医院开展是不成问题的。”

其中,提升医生意识是关键。他表示:“如果医生的意识上不去,如果医生对新技术不了解、不感兴趣,那么新技术永远无法用在病人身上。”王智勇告诉八点健闻,经过他们一段时间的带教和指导后,现在托县医院的医生已经可以独立开展多项手术。

托县医院之成功,在于早谋划,提前培养人才,引入新技术新设备,达到让老百姓放心的医疗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就地能看病,大病不出县”。这也是弥合地区医疗差异,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的关键。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