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参加戏班到现在,已经整整21个年头了。一切冷眼与嘲笑,一次次失败与挫折都已成为过去。一个个笑话变成了神话。现在,村里的老百姓无不
“我从参加戏班到现在,已经整整21个年头了。一切冷眼与嘲笑,一次次失败与挫折都已成为过去。一个个笑话变成了神话。现在,村里的老百姓无不为我们的乡村戏班感到骄傲,我也终于可以昂首挺胸走在村里的大路上!”山东省政协委员、蟠龙梆子代表性传承人韩克对记者说道。
【资料图】
梆子代表性传承人韩克(前左)在传统剧目《吴封君》的演出中 受访者供图
从一个仅有11名兼职演员的乡村剧团,到屡获国际大奖;从自己缝戏袍、造乐器,到拍摄上百部影视作品,网络点播观看量过亿……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的蟠龙梆子剧团,如今已经连续14年登上央视。这个被盛赞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蟠龙梆子”,究竟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呢?
有着近300年历史的“老婆调”
蟠龙梆子又称老婆调,是一种有着近300年历史的传统戏曲剧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莱芜地区及周边城市和乡村深受老百姓喜爱。
蟠龙梆子的音乐形式与结构体制属于戏曲中的“板腔体”,与周边地区传唱的吕剧、周姑子戏有渊源,因唱腔柔美被央视戏曲频道赞誉。音乐中主音一般为“1”“2”,属音一般为“5”“6”,其音乐级进上下可行,灵活多变。唱腔为上下句结构,一般两句为一段落,尾腔落一主音,循环往复,间以不同板式的变化,形成结构严谨、节奏性强、变化性大、唱腔高亢低回、婉转跳跃,且极具表现力的风格特色。蟠龙梆子唱腔一般遵循传统戏曲“散—慢—中—快—散”的变化法则,一句唱腔中各种板式转换频繁,形成不同人物情绪间的自由过渡,以达到变化性大、表现力强的剧种特色。整体特点介于梆子剧种与吕剧、五音戏之间,唱腔语言一般为莱芜、淄博等地方口语(随着蟠龙梆子不断发展进步,为适应更多观众群体,在当前“唱起来”“走出去”的趋势下,新编剧目已基本脱离地方口语而改用普通话或济南话),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与地方特色。
蟠龙梆子生旦净丑行当齐全,乐队以梆胡、琵琶、笙、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调式为G调,主弦乐器弦法为6:3弦。丹田发声,常采用真假混声,唱腔柔美而有力、婉转而动听,传统的老曲调尾音高低八度有明显落差,艺术形式的表达时而似农村妇女拉呱,时而似吵架,唱腔音乐没有山东地区其他的梆子剧种那么高亢,也没有民间小调那么绵软,极具特色,带有浓浓的地方风味。
年轻“掌门人”带领剧团蹚出一条路
“蟠龙梆子,唱腔音乐源于当地的民间小调,旋律柔美,演出剧目接地气,深受农村妇女的喜欢,因此也被称为‘老婆调’。”韩克谈起蟠龙梆子,目光有神,难掩喜悦之情。“我从小就受到了村里老艺人的熏陶,跟本家的一个大爷学习拉弦子,初中毕业后就参加了村里的戏班,跟着大伙到处演出。”
韩克在舞台上演唱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电视成为新宠,传统戏班的演出市场越来越差,收入越来越少,演职人员也越来越少。记得我16岁那年,戏班只剩下了11个人,大家商量着要散伙的那天晚上,三老爷喝醉了酒,哭得像个孩子……”当时年轻气盛的韩克,怀着对传承蟠龙梆子的一腔热情,接手了这个乡村戏班。“如果戏班散伙,可能这门传统艺术就永远消失了。”
作出这个决定,年纪尚轻的韩克背负了巨大的压力。第一个反对的就是他的母亲。
父亲、叔叔、爷爷在韩克很小的时候就相继离世了。韩克是三代单传,家里边唯一的男丁。母亲怕他被身边的老百姓指指点点,更怕他因为这个“荒唐不靠谱”的决定,而导致一生的失败。于是,韩克去哪儿动员演员参加戏班,母亲就去哪儿哭闹。可韩克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定要把戏班搞下去。
“设备要花钱,演出不挣钱,排练就赔钱。”韩克回忆当时的处境,眼泪从脸颊滑落。“我那时候每天骑自行车往返80多里路,进城干建筑打小工,去挣钱贴补戏班,被人笑话傻。为了省钱,经常睡水泥地板;饿了,就偷偷去打包吃人家饭桌上的剩菜。”
拍摄戏曲影视剧,连续14年上央视
“2007年底,我有了拍摄戏曲影视剧的想法。”韩克的创新思路,不仅没有得到支持,不少人反而说起了风凉话。“一帮小学刚上完,初中没毕业,从未接触过影视工作的人,带着村里种地的、开拖拉机的、给猪打针的、烧水做饭的家庭妇女拍电视,简直是在开国际玩笑!”虽然已时隔多年,但韩克说起这件往事,还是一边苦笑一边摇头。韩克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他非要做出点成绩。“我自学摄像技术、剪辑技术、音乐制作技术,边学边挣钱边拍戏,资金断了链,我也病倒了,住进了医院……”
蟠龙梆子演出传统剧目《吴封君》 受访者供图
戏班的老艺人看到韩克如此执着,都为他坚守传承的行动感动了。大伙儿三百、两百、一百、五十地凑起钱来。年逾80岁、孤苦无依的老王头,把自己家门口种的菜卖了200元钱递到了韩克的手上。
老艺人们的支持让韩克更加坚定了改革的信心,经过4个月的攻坚克难,拍出了以韩克和戏班为原型创作的励志戏曲影视剧《养个儿子不成器》。
影视剧播出后,反响强烈。蟠龙梆子也得到了媒体和党委政府的关注,党委政府帮剧团购买设备、置办服装,聘请了15位高级职称的专家无偿为他们提供专业指导。
2016年,蟠龙梆子正式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2年底,剧团创作各类新时代涉农作品265件,组织大小演艺活动数千场次,拍摄制作电视连续剧《二妮的山村梦》、院线电影《俺不是贫困户》、戏曲电影《吴来朝》、微电影《十五的月亮》等上百部影视作品,网络观看量过亿,受到过《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媒体的专访报道,实现连续14年走上中央电视台。
蟠龙梆子作品在智利、荷兰、西班牙等7个国家和地区入围国际电影节或展映,获中国电影家协会“优秀戏曲电影”、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主单元“最佳故事片”、亚洲微电影节“优秀作品”、华东六省一市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省级以上荣誉84项,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送演出下基层先进集体”;被山东省文旅厅评为“农村优秀文化团队”,实现了从民间小剧团向文化产业的转型嬗变。
取得国家电影局龙标的电影已达16部
如今,蟠龙梆子戏曲电影不断提质增量,已经成为山东省戏曲电影“非遗两创”排头兵。蟠龙梆子取得国家电影局龙标的电影已达16部。电影《吴来朝》,已全国公映11655场。省级非遗贾家洼傀儡戏纪录电影《悠悠乡戏》,入围澳门国际电影节。
下一步,蟠龙梆子将不断进行戏曲电影“两创”探索,形成院企合作、校企合作、跨界合作等多种成熟的合作模式;院线推广、农村推广、电视推广、网络推广等多种成熟的推广模式;活动组织筹办、剧目创作研讨、戏曲院线展映、海外参展传播等多种成熟的活动开展模式。推进戏曲电影数字影像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营造泉城济南“曲山艺海”氛围,有效保护和传播推广济南传统戏曲剧种,打造济南传统戏曲电影数字影像工程。
“我们计划通过服务戏曲电影创作,促进全省年产戏曲电影达到5-8部以上,占到全国三分之一的比重,使山东成为全国戏曲电影创作生产聚集地。”韩克说,蟠龙梆子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济南时报·新黄河见习记者:刘瑞祥)